您好!欢迎进入朱旺景区官网


联系我们
服务热线
0563-8055858
邮箱:jdxzwc@163.com
地址: 安徽省旌德县朱旺村
当前位置:朱旺村 > 关于朱旺 > 历史文化 >
朱旺村历史文化之解说
浏览: 发布日期:2019-01-07
   明清时期,朱旺村的确兴盛,石坊高耸,宗祠巍峨,庙宇香火缭绕,戏台鼓乐常鸣,商贾如云,店铺林立。直到民国,朱旺才逐渐败落。相传,还是一位风水先生作的祟。说是朱氏族人得罪了蔡氏族人,因朱家人在徽水上架了一座蔡家桥,猪(朱)过桥把菜(蔡)吃光,使蔡家衰败,蔡家为出这口恶气,便请风水先生蛊惑,在朱旺村中间开挖了一条人工河。试想,猪(朱)开了膛,还有命吗?传说归传说,经不起推敲,更无需考。但这个千年古村,却依然以它的特有风姿,生生息息,风风雨雨,走到今天。
    朱旺村背倚群山,面东南而呈扇形展开,步日朝阳,地势平坦,村口大片良田,四季变幻着不同的色彩。俯视朱旺,它的确象一只开屏的孔雀,绚烂夺目。
    朱旺村建村近千年,民风淳厚,主要有朱、汪、方、吕、钟、刘几大姓,朱姓居多,系南宋理学家朱熹(1130——1200)后裔。村中皆为徽派建筑,青砖黛瓦,马头墙。明清时设宗祠2座,土地、观音、太子等庙宇4座,贞洁牌坊2坐,著名的商号有“菜子”、“乾元”、“兴隆”等。
    十里三村,三村三多。朱旺村的桥多,汤村的巷子多,乔亭的石坎多。朱旺桥多,缘于两条小河。一河穿村而过,曰:朱溪河,一河绕村而过,称:大溪河。桥横大溪河的一座叫新桥,朱溪河上有十三座石桥,河中有九口井,“九井十三桥”成了朱旺村一帧独到的风景。
    石桥基本与沿河两岸的石板路平衡连接,三四块整长石条架就,桥面光滑平整,桥边大多有低矮的石护栏,供行人小憇或村人纳凉,除进村水口的“顺成”桥外,其余桥名皆已失传。沿朱溪河而上,经鸭深潭、龙潭,便到了闲云潭。闲云潭是古代文人墨客的休闲之地,钦点兄弟翰林朱则波、朱则淡等经常在此吟诗、饮酒、垂钓,河旁设“遏真所”,河中建“垂钓处”,朱则淡亲题“闲云潭影”四个大字,刻在竖起的石碑上,逢年过节,他们还在这里搭台唱戏,享受世外桃源生活。
    沿河的九口井有三口为私家独用,其余为村民公共饮水。井虽然建在河畔或河中,但井水四季清亮,冬暖夏凉。可以肯定,成语:“井水不犯河水”就出自朱旺村。这恐怕与这里的文人不得志,有着直接的关系,“井水不犯河水”与“民不跟官斗”,逃避现实世界,异曲同工。
    关于河井的传说很多,说是有个富翁叫皇成公的,他在杭州开了当铺,过年回家,夫人叫他买酱油去,他说:“好吧,我到西湖打酱油去!”说完转身跳进河井,不一会儿,成皇公便笑嘻嘻地从井中爬上来,一手拎了一瓶酱油。这河井,竟直通西湖。
    “九井十三桥”的解说很多,有说是朱旺村会出九个进士,出皇帝,掌管十三个朝代;有人说是从猪(朱)身上得来的,是骨头,是穴位?无从知晓,九和十三是个吉利数字应该没有疑问。
    依山伴水的朱旺村,历来有上下两村之说。道是:一村分上下,上下是两都。上村是十四都,下村是十五都。古代这样的区域划分,在皖南是绝无仅有的,成了一个难以阐释的谜。一种较为普遍的说法是:朱姓两兄弟闹不和,发誓:“生不共都,死不同祠”。因而,朱氏宗祠,也是上下村各一座。上村称“承启堂”,下村名“翠涣堂”。
    这两个祠堂气势恢宏,风格各异。
   “承启堂”为哥哥所建,取此名,意为:承上启下,传种接代,香火延续。雕栏画栋花岗岩大门,门口是青石铺成的鸟兽图案,大门两边的旗杆石上飘扬着彩旗,进门左右厢房,中间是个大天井。上堂全是祖宗像及牌位,逢年过节,朱氏子孙都要来拜祭,一切怨恨只能暂时抛开。“翠涣堂”是弟弟所建,名字也好理解,昭示欣欣向荣,青春常驻。翠涣堂的规模比承启堂大,门前是麻石铺就的大平坦,门口的朱溪河边一排整齐的荷花石柱雕栏,高高大大的月形照壁临大门而竖,照壁上是精细的砖雕,上有几十种花卉。进门正堂上,横挂一幅金匾,为钦点翰林朱则波所题的“朱氏宗祠”四个大字;后堂正上方也同样挂了块大匾,上书“翠涣堂”三个大字。前后进之间有楼层,楼上是藏书室。远看“翠涣堂”飞檐重阁,屋脊上飞禽走兽,青墙黛瓦,气派非凡。
    坐落在朱旺村的四座庙宇,分布合理。上村是观音庙,中间是太子庙,下村是土地庙,村边还有龙王庙。这四个庙大小不一,各具特色,香火也都十分的旺。每逢大旱,村人们便在龙王庙前求雨,头戴柳叶帽,赤膊赤脚的一群汉子,手持木棍,有节奏地跳着舞蹈,大声地吆喝,竟然真的就把雨给求来了。文山脚下的土地庙,一度香火极旺,说是那庙的菩萨非常灵验,求官得官,求子得子,十里八村的百姓都纷纷赶来敬香。九华山的高僧也曾多次身披袈裟,前来做佛事,整个文山脚,搭了一百多间草棚,为前来烧香的人供斋饭。上村的观音庙规模虽小,却很有特色。庙建在河岸,庙基与河水有4米之高,庙下是鸭深潭,潭深2米,清澈见底,传说是观音娘娘的洗脚盆呢。村中的太子庙,建在万年台(古戏台)的对面,这样的搭配是否有它的内涵?南来北往的古戏班子常到“万年台”唱戏,演出前都要去太子庙敬香。万年台始建于明末,清民又两度重修,这是朱旺村最热闹的地方。常年的舞台演出,使周边的茶楼、酒店、商店生意兴隆。
   此外,朱旺村的几个著名商号,在皖南一带也是相当有名。“菜子号”是当铺,分店开到了三溪、泾县、郎溪等地;“兴隆号”主要经营中药材,雅致的花格子柜台,门柱上,行云流水的草书对联,上联为:司静是养生妙术,下联是:绝欲乃延寿良方,只字没提卖药,却把养生益寿的道理展露无疑,这也算朱旺儒商的一种境界吧;“乾元号”经营着房产买卖和土特产品。一个小小的山村,拥有这么几大商号,在当时的旌德是不多见的。
    朱旺村人不仅经商有道,对村庄的建设与规划以及教育,也是十分重视的。
    明清时期,朱旺村整齐的街道,统一的徽派建筑,小桥流水,亭台楼阁,甚至水井、下水道等都有十分考究的布局,沿河有好几处“美人靠”,还设立了警示碑,不准往河中倒垃圾。
    朱旺有句谚语,叫着“穷不丢猪,富不丢书”。当年的毛国山学堂、凫山书院、长房学堂等读书的地方都有相当的规模,富商们捐资办学蔚然成风,朱氏宗祠专门划出一千亩良田归学校收租做费用,故上学的人,特别是穷人家的孩子上学,无需交缴学费。